网上流传着新加坡学者郑永年的一段语录:
“中国很快将面临一个全面
郑教授这是“破鼓还得重锤敲”的醒世恒言呢?还是夸大其辞的危言耸听之语呢?
其一,郑永年所言的“短视频快速崛起”现象,确实已是一大不争的事实,而“短视频时代”的来临,其又表明或预示着什么呢?
很直观的一点就是,视听信息这一形象化传播媒介,已极大程度上替代了文字的表达形式。
也就是说,传统的学习、宣传、感知等信息途径——比如纸媒形式的读书,已很大程度上被形象化的视频形式所替代。
这也因此造成了现在的人们在学习、接受信息时,更多是一扫而过的视觉感知,以及更为碎片化的知识、信息接受方式,取代了以往更适合静心阅读、专心思考的读书学习模式。
其二,信息接受、学习教育的“短视频化”,就会造成表面化代替深入性,碎片化取代完整性;一扫而过的随大流之从众化,更多取代了独立深入思考的深刻性。
如此大趋势下,短视频在我们生活中的侵略性主导地位不断确立,它确实有可能产生出“短视频奴隶一代”——虽然将此表述为“全面
当然,在过往的年代,我们的十数亿人民中,其实,也因现实身份、生活处境、学习程度和能力的不同,即使是在读书占据了学习教育的主导时代,像碎片化阅读,也同样是占了其中的主要部分。
比如,偶尔随便看看电视新闻,随手翻翻报刊——像“读者文摘”时代统治了数十年,也几乎与短视频时代的效应与作用,并无特别巨大的区别。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短视频时代的到来,与纸媒和读书时代相比,信息来得更为密集、普遍、快速与广泛之下,甚至仍可以说,“短视频时代”的人们,其实还是要比纸媒时代更为进步一些呢!
因此,如果过去的年代,都不算是什么“
其三,短视频会不会让时代变得“更
但对于个体的人或一些群体,因过于沉迷、浸淫于短视频时代而不能自拔,因此变得更为
郑教授所称:“它最大后果是让一群低学历、低素质、无底线的人成为舆论的主流,让谣言、仇恨、戾气替代真相、正义、文明”——这句话,则确实完全会让人同意。
这只要从我们的网络新闻、信息等后面的评论中,就可以得到完美的印证。
比如,像那位高调实践“反美是工作,去美是生活”,完美践行了“一生无悔入华夏、家住加利福尼亚”的司马于力先生,一个如此低端的“流量表演艺术”家,竟然能吸引到其自称的“各平台粉丝达到7000多万”之众,就最好地证明了郑永远年教授的这一观点了。
例如,当你列举论证了司马南先生的“
其四,那么,我们真的就要因此将“短视频时代”作为一种“原罪”了吗?
其实,将工具“原罪化”,同样也是一种“
事实上,短视频这一传播工具本身,并无任何罪过,有罪过的是制作者,及其不加分析接受的受众们,以及产生这一切的土壤——特别是教育的缺位。
比如,平台对于短视频内容的引导、审核与监管,显然极为重要,这会是短视频时代方向的主要引流者、引领者;而监管部门在法规、制度与机制上的布局,以及管理模式的科学性与监管力度,也同样极为重要。
不过,最为重要的,还在于我们的教育体系,对于国人一生学习的助力与引领——特别是如何更好提升全民知识与素养,是其中的最大关键。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人口受教育基本情况,在“受教育程度人口”方面:
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0767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3005258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87163489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49658828人。
其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了8亿人——显然,这个低学历群体中的一大部分人,是活跃于网络上的最大网民群体。即使只言4.8亿的初中学历者,再加上2.1亿的高中学历者,也达到了近7亿人,而网络之上的短视频之最大受众,多是源于这一低学历群体。
所以,首先,要不断提升国人的整体学历档次,特别是让这一最大群体,能得到更多的完整学习经历,尤其是学会更多完整阅读能力的训练提升,而不是只沉迷于短视频之中,成为了信息与知识碎片化的奴隶,才是提升国人整体素养的最为重要方面!
而这其中,如何不让我们的教育只是“填鸭式”的传声统,不只是固化知识、保守思维的从众者,而是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一代又一代新人,才是真正的重中之重,才是能让国人摆脱“短视频时代”,避免走向“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