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篮协革命性转变:挖掘未来之星,归化策略迎来新篇章

                               2024-06-21 15:14 130点热度

根据国内媒体消息,中国篮协在归化球员的思路上已经开始发生特别大的转变,不再继续盯着少数几个成名球员,篮协将鼓励各省及各CBA俱乐部挖掘归化16岁以下的外籍小球员,并且可以不考虑血缘。

中国篮协上一个奥运周期,正式归化了效力NBA森林狼队的李凯尔。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李凯尔虽然打得非常尽力,但是因为个人能力有限,在世界杯上并没有真正提高中国男篮的竞争力。最终中国男篮无缘本届奥运会,李凯尔的国家队生涯也就此告一段落,基本没有回归的必要性。这次不算成功的归化应该也让中国篮协开始重新考虑归化的策略与方向。

同时从亚洲竞争环境来看,归化基本已经是一个大的方向,无论你喜欢不喜欢,这都是一个要推进的手段,菲律宾男篮已经凭借归化,从世界杯到亚运会连续两次战胜中国男篮,日本队也凭借归化球员的表现,刚刚战胜过中国男篮。所以中国男篮现在不仅是要培养我们的年轻球员,在归化方面也必须要走出努力,争取两条腿走路。

按照正常思维,归化年轻球员这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归化模式,从小开始培养,无论是文化理念和思维模式都会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模式对于CBA的土豪球队来说应该有很大卖点,像是上海大鲨鱼这种相对开放的球队,投入稳定而且上限高的球队,其实完全可以吃这个螃蟹,再比如新疆广汇这种土豪级民营球队,投入灵活制约少,这种投入完全在球队投入范围而且收益更高。风险有但是收益高,非常利于球队下一步的稳定发展。

可以说一旦有球队能吃到这种模式的红利,会让整个CBA联盟都会趋之若鹜,哪怕是那些小球会也不会轻易放弃这个分蛋糕的机会。因为谁不能紧跟潮流,谁就是未来的超级鱼腩,这种变相的提高青训的手段,其实是有利于球队梯队建设和提高球队青训成材率的。

但是这种模式操作其实也面临两个主要难点。

第一个是我们的青训条件有限,能力有限,最近几年已经出现明星球员的断档现象,球员基本技术落后,思维落后,很多东西都已经和国际篮球脱轨,这种环境之下,归化的小球员来到我们的青训体系,前景到底还有多少就值得重新考虑。看看赵维伦在欧洲青训里成长的质量应该能看出这里面的差距。中国篮球现在面临困难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培养人才的手段。年轻球员的身体条件只会越来越好,但是训练手段却还在最低端。

其实这种模式在足球领域早就不新鲜,除了没有归化这个噱头,其他条件甚至更为宽泛,年龄方面也更为年轻,结果从南到北从大连到深圳,这种模式不仅没有培养出有为少年,而且还因为这些小孩本身素质和野蛮,最终都变成了社会垃圾,差点酿成物种事故。最终一地鸡毛鸟兽散。亿万投入打了水漂。

另一个困难是这种小孩子无血缘归化非常难,我们的归化政策比较收窄,很多人都是以行业人才的模式引进,比如归化最成功的运动员谷爱凌。包括此前国足大面积归化,甚至是包括篮球方面李凯尔的归化,都是通过特殊渠道,特殊方式,经过多方努力的结果。不是单纯一个行业或者一个部门的操作。更不要说是一个商业俱乐部。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他凭什么能成为归化?没有特殊政策恐怕会非常难。哪怕篮协有这个打算,其他各方面不支持,其实也就只能是一个想法,根本无法实现。

归化说简单一点其实还是要篮协主导,但是如果是归化年轻球员,估计篮协没有人会愿意做,因为这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做法,吃力不讨好谁都不会去揽。